![]() 墓志介绍
隋沙弥墓志,全称《齐故仪同三司东豫州刺史李公妻王夫人墓志铭》,无撰书和刻石人氏,墓主王氏,于二零零二年河北赞皇出土,随墓志盖。而由碑文可知夫人讳沙弥,太原晋阳人,隋开皇十年(590年)四月十九日卒,开皇十八年(598年)与李公合葬于旧茔。 其志石规格:偏长方,二十行,行二十二字,铭文四百四十六字,志盖楷书二十字,总共铭文四百六十六字。其墓志字迹清晰完整,结构优美,笔势稳健。鉴于隋代书法上启魏晋,下启初唐,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过渡时期,承上启下,此墓志笔法娴熟,脱六朝书法之朴拙而清秀俊逸,端庄典雅,开唐楷法之先河,这就使得该墓志的研究价值凸显出来。
关于隋代墓志简况
隋代墓志的发展是一大高峰,沿袭魏晋南北朝之风。隋代尽管仅有三十七年,然墓志颇为丰富,作为书法史上的过渡时期,隋志变得极具价值。吴树平主编的《隋唐五代墓志汇编》收入隋代墓志近二百八十件,罗振宇编篡的《墓志征存目录》收录隋志二百零二件,近代隋代墓志的出图数量也越来越多,王其祎和周晓薇编纂的《隋代墓志铭汇考》丛书收录隋代墓志多达六百四十余件。 从隋代墓志的发展时期来看,据吴树平主编的《隋唐五代墓志汇编》统计,隋代开皇时期有七十余方,仁寿时期有二十余方,大业时期有一百八十余方,而从隋代墓志的铭刻书体来看,铭文以楷书居多。隋代墓志沿袭北朝风俗,多不著撰文者姓名,不著书丹者和携刻者。
《沙弥墓志铭》的艺术特色
沙弥墓志盖基本延续了北朝后期的风格,墓志盖上划有方格,其文字多为篆书或隶书,刻法多为双钩阳刻,观沙弥墓志盖文字为楷体,但是其中有行书和隶书的笔法,如“州”“李”多行书笔意,用笔灵动连贯;“东”“史”“夫”字的捺画有隶书意韵,波挑较为明显。楷书的墓志盖铭文不同于篆书,没有那么强的装饰性和文字美术化,而沙铭墓志盖此文重释读,简洁自然。 《沙弥墓志铭》洋洋洒洒四百余字,纵观其文,韵味潇散,有南朝书风意韵。南朝书家中有很多人直接取法“二王”,如《南齐书》卷三十四《刘休传》记载:“宋元嘉世,羊欣受子敬正隶法,世共宗之,右军之体微古,不复见贵。休始好此法,至今此体大行”。南朝书风整体尚韵、尚妍,有萧散简远、典雅俊丽的特点。《沙弥墓志铭》中除了有二王书法的尚韵风格,还有北朝书风的恣肆变化,也就是说隋朝书法是注重融合南北之风,但尤重南朝之风,这为后面的唐朝褚遂良、欧阳询、虞世南等书法家风格所借鉴和形成。纵观《沙弥墓志铭》用笔犀利畅达、流畅自然,整体风格华美,楷法清秀、劲健,提按、顿挫的楷法相当成熟,笔笔精微周到,虽某些字法及用笔还保留隶书意味,但整体端庄古雅,时见行书笔意,整体上有超凡脱俗之美,寓静于动,姿态变化多端,基本属于平和典雅一路,把法度强调更加突出。 《沙弥墓志铭》所体现出来的“法”度不仅仅是文字的规范,字体的端庄,还有书法技法方面的规范,如“昔”字横画起收笔严谨,起笔以方收笔右下方向,笔法精神自然,行笔流畅有提按和速度变化。“著”、“德”、“逸”、“庆”、“常”、“乃”等字,与欧阳询的《化度寺碑》用笔和解体颇有相似之处,险绝中见韵味,字形瘦长,法度森严;“芙”、“夫”、“遵”、“远”、“逢”等字带有隶书韵味,波挑明显,起伏自然;“令”、“字”、“及”、“后”等字行书笔意浓重,书写连贯自然。该墓志喜用方折笔法,起笔、转折均有体现,但是某些收笔以随意为之,并不计较方圆,如“芙”、“前”、“世”、“天”等字的横画均有所体现,虽然用笔轻松率意,但是笔画之间更有灵动顾盼的笔趣。该墓志更好地体现了由意韵转化为尚法的形式规范,“意韵与法度”相互依存,相互排斥,在对立中求统一,有侧重但是不可分离,真正体现了所谓的“意、法”中和,形成了妍质兼备、形神必现的整体风貌,为隋代墓志之精品,代表隋代书法“立法”之行径的体现,对于研究、学习隋代墓志书法乃至唐代书法是不可多得的资料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