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人心目中,鹿是一种瑞兽,有祥瑞之兆。《宋书·符瑞志》载:“白鹿,王者明惠及下则至。”认为鹿为纯善禄兽,“鹿”与“禄”谐音,寓意加官进禄、权力显赫。因此,古代玉器中鹿纹图案较多,造型亦千姿百态,丰富多彩,或卧或立,或奔跑于山间绿野,或漫步于林间树下,皆生动秀美、雅致可爱。
玉器中的鹿纹最早出现在商代,以后各代屡有发展变化,各具时代特征。其造型丰富多彩,寓意吉祥,是深受国人喜爱的装饰纹样,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商·鹿
安阳殷墟出土商代晚期玉鹿
长3.5厘米,宽2.7厘米,厚0.57厘米。青白色,鹿作回首状,口微张,双耳后展;四腿前屈作卧状,前足有斜向孔,无尾。
商代玉鹿造型简单,以片状居多,圆雕较少。最大的长8厘米左右,一般在3~4厘米,常呈短腿直立回首状。琢玉工匠刻意突出鹿角、耳以及眼睛,其他部位则一带而过,仅具其形。鹿角有几种,一种没有角,一种为枝杈形角,另有一种是双角对分,或对称或不对称。眼睛可分为小圆眼、臣字眼、菱形眼、橄榄形眼等,而且大都是由阴线刻划而成。躯体上多无纹饰,有的只有几条阴刻线作为分界线,把躯体和四肢分开。穿孔多在颈部、臀部,可供佩戴,兼具写实夸张之美。 |